吴昌硕对“印宗秦汉”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篆刻艺术的现代转型
“印宗秦汉”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核心理念,自元代赵孟頫、吾丘衍倡导以来,历经明末清初印谱刊行与流派印风的兴盛,至晚清已成为篆刻家普遍遵循的创作准则。然而,这一时期的篆刻实践多停留于对秦汉印章形制的机械模仿,存在“重形轻神”“泥古不化”的弊端。吴昌硕(1844–1
“印宗秦汉”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核心理念,自元代赵孟頫、吾丘衍倡导以来,历经明末清初印谱刊行与流派印风的兴盛,至晚清已成为篆刻家普遍遵循的创作准则。然而,这一时期的篆刻实践多停留于对秦汉印章形制的机械模仿,存在“重形轻神”“泥古不化”的弊端。吴昌硕(1844–1
他初学浙派的丁敬、黄易,后又汲取了赵之谦、吴昌硕的精髓。汉《祀三公山碑》启发了他将圆笔篆书改为方笔,而《天发神谶碑》则引领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单刀刻法。此外,秦权量、诏版、汉将军印以及魏晋多字官印等更是为他提供了无尽的灵感,塑造出纵横平直、不加修饰的印风。
韩老师的篆刻艺术发展历程,不仅是个人的艺术史,也是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他经历的岁月,是篆刻艺术经过多年沉寂后又生机勃发的新时代。应该说,篆刻艺术经过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高峰后,1949年以后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,出现了相对沉寂消退的几十年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,
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化革新运动的倡导者,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。他在书法创作和绘画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诣,此世人皆知,而他对篆刻艺术的关注和研究却被人淡忘了。
6月3日,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、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北京市文物局指导,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、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联合主办的“印记北京中轴线——大众篆刻作品展(上海巡展)”在中华艺术宫正式收官。
人无精神不立,城无精神不兴,“崇文尚德、惟实励新、开放包容、自信图强”作为潍坊城市精神,是潍坊历史文化的沉淀,也是潍坊这座城市独有的IP。近年来,潍坊在城市精神的指引下,尤其重视金石文化的挖掘和弘扬,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。潍坊金石文化的繁荣源自于潍县陈介祺,
5月18日下午,德惠市让爱绽放志愿者协会在兰亭书画院举办了一场“非遗传承·篆刻艺术”体验活动。活动邀请著名书法篆刻家陈庆利老师现场指导,吸引了高中生及优秀青年志愿者参与,共同感受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。